首页 > 职场江湖

预见2023:《2023年中国人造肉行业全景图谱》(附市场规模、竞争格局和发展前景等)

2023-04-14 09:06:43 职场江湖

行业主要上市公司:双塔食品(002481);山东赫达(002810);金字火腿(002515);莲花健康(600186);嘉华股份(603182);爱普股份(603020);东宝生物(300239);雪榕生物(300511);祖名股份(003030);等。

本文核心数据:人造肉行业市场规模;人造肉国产化率;人造肉细分领域占比;人造肉代表企业业绩情况

行业概况

1、定义

目前,普遍认为“人造肉”是一种由人工制造出来的肉类,这种肉类并不是通过养殖动物来提供,而是通过人工合成的,生产出口感和质地都和常规肉(真肉)高度类似的食品。

人造肉共包含两大类:一类是以植物蛋白为原料制备的人造肉(简称:植物基人造肉),该类产品因可以最大限度地模拟真实肉品的外观和口感,所以又被称作植物肉、素肉、模拟肉等;另一类是以细胞为原料制备的人造肉(简称:细胞基人造肉),该类产品可以绕开动物饲喂而为人类提供真实动物蛋白,又被称作培养肉、培育肉、体外合成肉、清洁肉等。

人造肉符合健康趋势,可以填补全球蛋白行业缺口;可减少全球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;具有零胆固醇、低脂肪和少量膳食纤维等健康优势;减少肉制品带来的患病风险;也具有保护动物,使其免于伤害的重要意义。

2、产业链剖析

目前,市面上较为成熟的人造肉制造技术为植物人造肉,植物人造肉以豌豆、大豆、小麦等植物为原料,因此“人造肉”产业链与“豆制品”产业链相似。“人造肉”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种植和初加工行业,通过初步加工,从农产品原材料中提取纯度较高的豌豆/大豆蛋白,中游为豌豆/大豆蛋白深加工行业,通过进一步深加工,利用产业链上的核心挤压环节得到适合用于生产植物肉的基础材料-组织蛋白,通过混合加工调味得到植物肉成品,用来最大程度的模拟肉制品的结构和感官品质,下游行业为植物肉生产销售渠道,最终并通过销售渠道流通到消费者手中。

上游代表企业有山东赫达、雪榕生物、东方集团、烟台双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,中游代表企业有素莲、齐善、金字火腿、双汇、星期零、植物教授、未食达、hey maet等,下游代表企业有京东、天猫、星巴克、奈雪、盒马、山姆超市、罗森等。

人造肉行业发展历程:中国人造肉不断进入大众视野

国内传统人造肉公司,如宁波素莲食品、深圳齐善食品和江苏鸿昶食品,均有着超10年的行业经验,但2019年前人造肉的概念还未兴起,市场对于传统人造肉公司生产的素肉反响平平。自2019年来,人造肉在中国名声大噪,国内人造肉公司新势力涌现。2020年10月29日,深圳市星期零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A+轮融资,获得上亿人民币资金支持。2021年6月21日,全球植物基食品集团LIVEKINDLY Collective正式以中文名“礼的乐活”登陆中国市场。针对中国市场开创“哈皮鸡”和“咯咭藸”两个新品牌,并带来酸菜蒸饺、拌饭酱等适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植物肉产品。

2022年6月16日,佰鸿集团干细胞技术3D打印人造肉全球首发,此次发布,不仅是国内细胞工程化人造肉领域的一次里程碑式发展,更是国际科技领域的一次标志性事件。

行业政策背景:政策注重鼓励人造肉等新型食品技术的发展

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《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(2014-2020)》提出“传承以植物性食物为主、动物性食物为辅的优良膳食传统”,人造肉作为植物蛋白肉,未来或将因为绿色环保或作为肉类储备,得到政策支持,发展前景广阔。2022年5月,《“十四五”生物经济发展规划》中提出探索研发“人造蛋白”等新型食品,为人造肉的植物肉、培养肉的新型食品行业发展做出了政策指导上的铺垫。

行业发展现状

1、中国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较高

近年来,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,我国居民对肉类的消费量整体呈现增长态势,2019年受猪肉价格的影响,我国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有所下降,其他肉类人均消费量变化不大。

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20年中国人均肉类支出增长36.5%,人均禽类支出增长17.2%,人均蛋类支出增长10.5%。根据中国畜牧业协会及国家统计局数据,2021年人均消费量53.85千克/年,同比增长18.37%,其中猪肉消费量最多,达25.2千克/年,牛肉6.58千克/年,羊肉3.93千克/年,禽类18.14千克/年。

2、中国肉类市场进口量攀升

我国肉类替代品及素食产品的社会需求较大,很重要的原因是畜牧养殖容易遭受各种疫情的影响,导致产量大幅度波动,从而影响供应及价格,并且畜牧养殖肉类出现疫情后,其肉类更容易出现病毒,影响食品健康。中国还没有培养肉上市,培养肉虽然还未追上植物蛋白人造肉的发展步伐,但培养肉的技术已臻于成熟,预计将在几年内上市。此外,中国的肉类产业规模庞大;中国消耗了世界上所有肉类的近三分之一。对于这样庞大的需求,未来人造肉作为替代肉的市场需求庞大。

2014-2021年我国肉类进口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,2020年更是实现了翻番,2021年有所下滑,但还是达到了938万吨。2022年一季度进口226万吨。面对中国耕地资源不足的事实和消费的持续增长,中国肉类高进口量或将成为常态。

2、中国人造肉行业市场规模达百亿元

根据The Good Food Institute发布的报告,2018年中国国内植物肉产业市场为61.2亿元,同比增长14.2%。2019年,星期零成立,人造肉成为资本市场追捧的概念,2020年人造肉融资规模高达8亿元,是2019年的40倍,2020年,中国植物肉产业的市场规模约为85亿元人民币,据The Good Food Institute,中国植物肉产业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4%左右,初步核算,2021年市场规模增长至103亿元左右。

3、中国消费者对人造肉认知有待提高

调查结果都显示,在尝试了植物肉后,28%的人会表示一直/定期购买,68%的人表示会偶尔购买,4%的人表示不会购买;清洁肉不会购买的人占10%,偶尔购买的人占32%。

在尝试了培养肉,并且在尝试后觉得口感和质地与传统动物肉一样后,70%以上的消费者会选择“偶尔购买”,30%左右的消费者会选择“定期购买”,几乎没有人不会买。

4、中国消费者偏向购买有利健康管理的人造肉

《2022植物基食品行业研究报告》中接受调查的年轻消费者购买植物肉主要考虑因素是“有益健康、有益减脂”,而植物肉所宣传的“更健康、更低脂、高蛋白”能够解决消费者核心诉求;在购买植物基食品的动机上,有益健康是消费者愿意购买植物肉的量大动因。

行业竞争格局

1、区域竞争: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竞争力最高

对于中国而言,“人造肉”属于新鲜事物,目前中国的人造肉主要需求市场以一线及新一线城市为主,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市面上的人造肉食品的价格相对较高,而一线城市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,因此一线城市的人造肉消费人群和潜在消费人群较大;同时,目前我国一线城市的消费者可以通过大量零售企业消费人造肉,人造肉通过商超渠道供应也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。

目前中国的二三线城市,人造肉则主要通过线上渠道或者肯德基、星巴克等业务范围更加广泛的餐饮企业触达消费者,相较而言,一线城市的消费者因此也更容易接触人造肉产品,二三线总体规模和潜在消费人群不及一线城市。

下沉市场触及较难的原因是,首先下沉市场本身肉类供应旺盛,屠宰厂、肉类加工厂分布较多,且下沉市场生活水平较低,无法承受较高的人造肉或植物肉的高消费,在饮食习惯上更偏向自然的肉质产品,对人造肉和植物肉的概念不了解或者不熟悉,区域也没有完善的人造肉和植物肉的供应链及流通系统。

2、企业竞争:星期零在行业内备受瞩目

植物肉在目前整个中国市场中竞争中激烈程度一般,其中第一梯队是专注人造肉的生产和销售推广的企业是星期零、未食达、珍肉等初创公司,其公司受到资本市场较大的青睐,市场拓展上有较好的资金支持和品牌口碑。

第二梯队是从传统素食企业中拓展人造肉业务板块的公司,这些公司原本就有制作豆制食品的技术基础,在制作人造肉上有较好的经验,但目前人造肉仅为业务增长的拓展板块,主要推销的是原有的明星产品,因此在人造肉行业的竞争力相对第一梯队较弱。

第三梯队的公司是从肉制品企业中开展人造肉的公司,这些公司大部分的收益来自肉制品,人造肉产品处于试验和规划阶段,目前仍为在人造肉市场上大展身手,也未获得资本市场较大的投资。

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

1、人造肉将成为受众认知度较高的新型食品

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,人造肉的制造方式和口感都有明显提升。在短期的人造肉产业发展中,降低成本、实现量产是人造肉产业投入市场化运作的首要解决问题。其次,未来,城市化、人口增长、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等原因都促使了人们的肉类消费量增加。整体看,人造肉行业前景广阔,未来也会有更多不同形态企业、凭借自身个性化优势,进入人造肉行业,分一杯羹。

2、未来人造肉行业市场需求空间较大

中国是全球人口大国,根据新西兰植物与食品行业研究所数据统计,约有39%的中国消费者选择减少肉类摄入量以改善健康。全球人造肉巨头Beyond meat的中国工厂建成后,我国人造肉市场将迎来高速增长期。根据The Good Food Institute的测算,中国人造肉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在14%左右,前瞻初步核算2022-2027年我国人造肉市场将从117增长到226亿元。

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《中国人造肉行业趋势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》,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、产业研究、政策研究、产业链咨询、产业图谱、产业规划、园区规划、产业招商引资、IPO募投可研、IPO业务与技术撰写、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。

Tags:

  • 站长推荐
热门标签